体检类风湿因子(RF)阳性,有些不需要治疗
门诊上经常遇到因体检查出类风湿因子(RF)阳性前来就诊的朋友,他们常问的一句话是“我是不是得了类风湿关节炎,需要吃药吗?”。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,我们先了解以下两个常识性问题。
1.正常人可以出现类风湿因子(RF)阳性健康年轻人群中约1%类风湿因子(RF)阳性,而健康老年人群中类风湿因子(RF)阳性率可超过5%。因此,类风湿因子(RF)阳性≠得了风湿病,也≠得了类风湿关节炎,
还有可能是“没病”!2.类风湿因子(RF)阳性不只见于类风湿关节炎,还可出现在其他疾病中,包括:
1)其他风湿病:干燥综合征、系统性红斑狼疮、硬皮病、混合性结缔组织病、多发性肌炎/皮肌炎、冷球蛋白血症等;
2)慢性感染性疾病:细菌性心内膜炎、结核感染、乙型和丙型肝炎等;
3)矽肺、纤维性肺泡炎、巨球蛋白血症、肿瘤性疾病等。
最后,回答文章开头的问题:对于体检查出类风湿因子(RF)阳性的朋友,如果没有关节痛,经过医生评估后也没有以上疾病的表现和证据,单纯的类风湿因子阳性并不需要治疗!但建议定期随访,一旦出现不适请及时就诊。
类风湿关节炎的生物学标志物(1)
类风湿关节炎(rheumatoid arthritis, RA)是一个自身免疫性的,全身炎症性疾病。常常引起外周多关节肿痛。
在没有发现RA的生物学标志物时,RA跟强直性脊柱炎被认为是一种疾病。当时医学界把强直性脊柱炎叫住中轴型风湿性关节炎。而类风湿关节炎被称作是外周型。
迟到1940年,才有Waaler发表研究论文:外周型的风湿性关节炎病人身上有一个血清标志物。他把这个标志物命名为类风湿因子(rheumatoid factors, RF)。
实际上RF在此之前就已经被人发现。1922年Kurt Meyer在柏林的两名肝硬化和支气管炎患者的血清里发现了它。只是他当时没有联想到跟外周型风湿性关节炎有什么关系。
Waaler针对RF的系列研究,证实了RF是一种抗γ球蛋白抗体(即针对IgG的抗体),而且在大多数的外周型风湿性关节炎病人身上找到了该抗体。
这一系列研究促进了类风湿关节炎(RA)这一疾病的独立。后来的针对强直性脊柱炎的基因研究,以及针对两个疾病的放射学研究都证明,RA跟强直性脊柱炎是两个很不相同的疾病,从而于1966年,美国风湿病学会宣布把两个疾病分别独立。
最早对RF的检测,是注意到人血清里存在导致绵羊红细胞凝集的细胞因子
在发现RA病人身上存在自身抗体---RF后,我们一直在寻找其他的类风湿关节炎的生物学标志物。
本篇除讨论RF外,还有:
抗瓜氨酸肽抗体(Anti-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ies)14-3-3eta 抗p68(BiP)抗体抗RA33抗体抗葡萄糖磷酸异构酶的抗体了解检验的临床价值很重要
一,类风湿因子
现在很明确,类风湿因子(RF)是针对IgG Fc段的抗体。通常我们检测的是IgM型的RF,但实际上也存在IgG、IgA等类型。而且,高滴度的IgG型RF可能预告类风湿血管炎的发生。因此,如有条件做RF的分型检测是有益的。
1,检测方法
最早是采用人血IgG致敏的绵羊红细胞做底物,然后看检测对象的血清是否能引发底物发生凝集反应。
此后有演变出用人血IgG包被皂土颗粒,人血IgG包被乳胶颗粒等,从而替代绵阳红细胞作底物。
北京协和医院在1980年代还比较过用北京厂商的乳胶颗粒、上海的乳胶颗粒、绵羊红细胞的效果。最终发现三者无统计学差异,不过初步数据显示绵羊红细胞敏感性最好。
在今天,我们还有免疫透射比浊法、酶联免疫吸附试验(enzyme-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, ELISA)等等。
目前还没有完全的标准化RF的检测方法。但通常认为,自动化方法(如,免疫透射比浊法、ELISA)往往比人工方法的可重复性更好。
值得注意的是,IgM型的RF血清阳性可以带来很多检验误差。
比如,很多地方在测IgM型新冠病毒血清抗体。但是RF阳性时,可以导致虚假的新冠病毒血清阳性。
注意检测方法的影响
2,类风湿因子的临床意义
目前已知,在不同疾病人群里,RF是阳性的。
干燥综合征-----75%~95%混合型结缔组织病----50%~60%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(Ⅱ型和Ⅲ型)----40%~100%系统性红斑狼疮----15%~35%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-----5%~10%丙肝病毒感染者者-----54%~76%结节病B细胞肿瘤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现在清楚,约70%~90%的RA病人身上可以检测出RF。其阳性率甚至有时不如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、干燥综合征病人。
而且,健康人群里也有一定比例存在血清RF阳性。对那些献血时是健康者,而后转变为RA的人群做研究,约30%血清里发现了RF。
但是,研究也证实,大多数无症状的RF阳性人并不会转变为RA病人。
当RF的滴度越高,RF的类型越丰富多样,那么未来转变为RA的可能性越大。
而始终表现为「低滴度RF阳性」的人群,转变为RA的可能性很低。
哪些人可以有RF阳性?
3,我们什么时候测RF?
不要对任何无症状的看似健康者做RF测定。哪怕对方是一个有类风湿关节炎家族史的健康者。
因为无症状者在做RF检测前,他罹患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能性很小。
已知中国人群的类风湿关节炎(RA)的患病率是0.3%~0.5%。(请注意,并不是发病率。我们很多医学参考书把患病率跟发病率混淆,这是很不应该的。)
RF的特异性约85%;即100个没有RA的人,他们中85个是没有RF,15个有RF阳性。
RA的敏感性约70%;即100个RA病人,其中70个存在RF阳性。
假定10万个普通中国人来做RF检测,患病率是0.5%。也就意味着500人会是RA病人。
那么计算结果如下:
99500(非病人)×15%=14925500(RA病人)×70%=350即人群里有14925+350=15275个人存在RF阳性。但真正的RA病人却只有500个。
那么,我们对一个无症状者做RF检测是没有任何帮助的。因为你根本不能从此找出那些可能会发展为RA的病人。
如果大家感兴趣,还可以计算下不同「检验前概率」下的RF检查有多大帮助。限于篇幅,本主题不再讨论。
参考资料:
1,《Firestein & Kelley’s Textbook of Rheumatology》(第 11 版),
2,《Rheumatology》(第 7 版)
3,Uptodate 临床顾问
相关问答
RF测定值高出参考值何因-juliett的回答-懂得
类风湿因子(RF)在未经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,阳性率为80%,切滴度>1:160。通过动态观察滴度变化,可作为病变活动及药物治疗后疗效的评价。SLE、硬...
类风湿因子是什么?
类风湿因子偏高不一定是得了类风湿!风湿免疫科专业医生和您聊一聊类风湿因子!很长时间以来,类风湿因子(RF)被误认为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代名词,关节不舒服去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