类风湿因子(RF)和类风湿关节炎(RA)的关系
类风湿因子(RF)和类风湿关节炎(RA),中文看起来很像,英文简写也只差一个单词,只是一个是检验名称,一个是疾病名称,那么两者有什么关系呢?
其实,RF最初就是在RA患者血清中发现的,所以命名为类风湿因子。下图是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(ACR)的一个RA的诊断分类标准,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,7项中满足4项或者4项以上就可以诊断RA了,而“RF阳性”就是其中的一项。
有些关节疼痛的患者查出RF阳性就认为得了类风湿关节炎;没有关节疼痛的人,在健康体检中查风湿三项(包括C反应蛋白(CRP)、抗链球菌溶血素(ASO)、RF)中的RF阳性,医生也会建议到风湿科就诊。
但是,RF阳性并不能说明就得了RA,而且,RF阴性也不能说就不是RA,因为,一部分RA患者的RF可以阴性或者说是正常的。
据统计,RF在RA患者中的阳性率为80%左右,是诊断RA的重要指标之一,但不是唯一的指标,因为5%的正常老年人RF可阳性。
RF阳性在其他疾病中也可能出现(不感兴趣的此段可略过),如自身免疫性疾病:原发性干燥综合征(50%)、SLE(30%)、SSc(20-30%)、PM/DM(5-10%)、MCTD(47%)等;感染性疾病:细菌性心内膜炎、结核、麻风、传染性疾病、血吸虫病等;非感染性疾病: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、肝硬化、慢性活动性肝炎、结节病、巨球蛋白血症等。曾有研究发现在丙肝患者中的RF阳性率可高达54-76%。此外,也可见于一些恶性疾病,尤其B细胞肿瘤。
我们知道,类风湿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关节肿痛,特别是小关节,如手指、腕关节,还可以表现为乏力、食欲减退、体重下降、肌肉酸痛、低热等全身症状,甚至可以出现心、肺、皮肤、眼及血液系统的损伤。如果不能尽早治疗,会导致关节破坏,最终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。
如果查出RF阳性,或者有关节痛的症状而怀疑得了类风湿关节炎,也不需要太担心,可寻求风湿科医生的帮助。
(欢迎大家留言交流!)
在预测类风湿关节炎时,抗体检验的具体效能如何?
误诊,把没有病的人误以为有病;
漏诊,把有病的人误以为没有病。
理想状态下,每个医生都希望没有误诊,也没有漏诊。但现实是,误诊跟漏诊必须做一个取舍。并没有那么多完美的两者兼顾。
这个世界没有那么理想
比如,病程6周内的「多关节肿痛」多数是病毒等感染相关的。超6周后,病毒感染等导致的大幅度减少,类风湿关节炎(rheumatoid arthritis, RA)的可能性大幅度增加。
通常不建议多关节肿痛病程在6周内的病友做针对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检验。比如查类风湿因子、血沉、抗核抗体等等。
很显然这样做必然大量漏诊RA、系统性红斑狼疮、脊柱关节炎等疾病。因为这些疾病也有刚起病时
该如何诊断类风湿关节炎(RA)?
如果一旦出现关节肿痛就查类风湿因子(rheumatoid factor, RF)或者抗瓜氨酸肽抗体(Anti-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ies,ACPA),其具体效果如何呢?
已知,
检验敏感性即有RA人群的检验阳性率,可以理解为不漏诊率;特异性即没有RA人群里的检验阴性率,可理解不误诊率;诊断RA时,RF的敏感性约80%,特异性是75%; 而ACPA的敏感性约70%,特异性是95%;6周内的「多关节肿痛」人群里,约95%并非类风湿关节炎;超6周则约30%为类风湿关节炎;要学会的简单的概率估算
一,假定10000个病程6周内的「多关节肿痛」看病(根据5%概率计算)。
如果测RF阳性,计算可知:
9500×25%=2375(没有病的阳性人数)
500×80%=400(有病的阳性人数)
如RF阳性,其阳性预测值为:400/(2375+400)=14.41%;即阳性人群里真正有RA的率为14.41%
如果测RF阴性,计算可知:
9500×75%=7125(没有病的阴性人数)
500×20%=100(有病的阴性人数)
如RF阴性,其阴性预测值为7125/(7125+100)=98.62%;即阴性人群里真正没有RA的比率是98.62%;
如果测ACPA阳性,计算可知:
9500×5%=475(没有病的阳性人数)
500×70%=350(有病的阳性人数)
如ACPA阳性,其阳性预测值为:350/(475+350)=42.42%;即阳性人群里真正有RA的率为42.42%;
如果测ACPA阴性,计算可知:
9500×95%=9025(没有病的阴性人数)
500×30%=150(有病的阴性人数)
如ACPA阴性,其阴性预测值为9025/(9025+150)=98.37%;即阴性人群里真正没有RA的比率是98.37%;
在患病可能性5%的情况下,RF阳性预测值是14.41%,ACPA的阳性预测值是42.42%;RF的阴性预测值是98.62%,而ACPA的阴性预测值是98.37%。
也就是说,检验主要帮助我们排除RA,而不能帮助肯定诊断RA。
当病史、体征不提示RA,检验也不能帮助我们肯定诊断。
二,假定10000个病程超6周的「多关节肿痛」看病(根据30%概率计算)。
如果测RF阳性,计算可知:
7000×25%=1750(没有病的阳性人数)
3000×80%=2400(有病的阳性人数)
如类风湿有因子阳性,其阳性预测值为:2400/(2400+1750)=57.83%,即阳性人群里真正有类风湿关节炎的率为57.83%
如果测RF阴性,计算可知:
7000×75%=5250(没有病的阴性人数)
3000×20%=600(有病的阴性人数)
如类风湿因子阴性,其阴性预测值为5250/(5250+600)=89.74%;即阴性人群里真正没有类风湿关节炎的比率是89.74%;
如果测ACPA阳性,计算可知:
7000×5%=350(没有病的阳性人数)
3000×70%=2100(有病的阳性人数)
如ACPA阳性,其阳性预测值为:2100/(2100+350)=85.71%;即阳性人群里真正有RA的率为85.71%;
如果测ACPA阴性,计算可知:
7000×95%=350(没有病的阴性人数)
3000×30%=900(有病的阴性人数)
如ACPA阴性,其阴性预测值为350/(350+900)=28%;即阴性人群里真正没有RA的比率是28%;
在患病可能性30%的情况下,RF阳性预测值是57.83%,ACPA的阳性预测值是85.71%;RF的阴性预测值是89.74%,而ACPA的阴性预测值是28%。
也就是说,检验可以帮助我们明确诊断RA(看ACPA阳性与否),也可以帮助我们排除RA(看RF阴性与否)。
检验的可靠性依靠医生的判断力!
三,总结讨论
总的来说,根据病史、体征等的判断非常重要。这直接决定检验前的可能性大小。当检验前的患病可能性偏低时,检验只能做排除,不能做肯定诊断;当检验前可能性相对增高,那么检验的帮助就变得很大。
当然,现实并非这么简单的单纯看病程。我们清楚:
关节肿痛数量越多则越可能是类风湿关节炎,病程越长则越可能是类风湿关节炎;多关节肿痛程度、其他炎症症状越严重则越可能是类风湿关节炎。RF和ACPA定量数值越高则更可能是类风湿关节炎,。也就是说,单纯用病程来估算检验前的可能性是不够准确的。哪怕是病程只有1周,只要是典型的10个以上双手小关节肿痛,那就较大可能性为RA----远不止前述的5%。只有CPPD的假性类风湿关节炎形式(参考《风湿病里的模拟大师----焦磷酸钙结晶沉积病》)、炎症性肠病的多关节炎(参考《关节炎,竟是胃肠疾病惹的祸!》)等会干扰我们的诊断。
说到底,医生应该依靠临床信息做判断,而不是依赖检验、检查。
相关问答
怎么判断是不是骨折
[回答]如果想要知道自己有没有出现骨折或者是骨裂的情况,首先应该到医院去拍x光片来检查一下,这样就可以明白脚趾骨头的情况,到底有没有出现骨折,如果单...
cd机rf信号测量方法?
50多年前,Waaler的实验开创了RF测定的基本方法——绵羊红细胞凝集法定性试验,但该方法仅能得出阴性和阳性两种结果。目前RF的检测方法有:胶乳凝集法、...
新冠血清检测单igg存在假阳性吗?
现在对武汉等10多个地区都在进行新冠病毒IgG抗体检测,对国外归国人员及一些复工复产单位的员工也进行检测,如果阳性一般提示感染过新冠病毒,但是确实会有假阳...